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访问量:人, 当前在线人数: 人。 怀念旧版 ENGLISH

汉中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走进汉师附小


汉中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走进汉师附小

随着渔鼓有节奏的“砰砰”声和简板清亮的“尺尺”声,汉师附小50多位同学在渔鼓传承人耐心的指导下,好奇而兴奋地学习着这种从未就见过而又神奇的乐器。这是4月26日下午在汉师附小音乐教室所见到的一个场景。

为继承和弘扬汉中特色传统文化,汉师附小与汉中群艺馆联合举办“非遗进校园”活动。本次活动汉师附小引进了“羌族羊皮鼓”“ 镇巴渔鼓”“勉县五节龙”“汉中剪纸”四个项目。学校通过社团活动由各传承人向学生教授。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感受汉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同时,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瑰宝。

       据悉:汉师附小还将引入更多的汉中非遗项目走进课堂,开展活动,留住汉中永远的文化记忆。




 



勉县五节龙

光绪年间,数月无雨,骄阳似火,大地龟裂。勉县新铺湾陈氏陪着余姓神汉扎起几个草把连成一条旱龙,到李家沟龙洞降旱魔取雨。宣统末年,村民陈维贞、刘宝明等不满足水把龙的限制,把水龙改成旱龙,即成现在的布面五节龙。在夜间边沿的时候龙体内放置灯火,观者用火投掷,为五节火龙。从此五节龙发展为庄稼人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,走向了广阔的舞台。

五节龙的表演分平地和高台两大段。鼓点中二龙出水,嬉戏相亲,飞龙腾空进入高台表演,卧台翻滚,彩虹飞架,如绚丽的长虹,横贯千里。高台吸水,如龙翱翔九天,唯我独尊。两条龙交相辉映,动静有致,在激昂的鼓点中将全场的气氛推向高潮。


 

镇巴渔鼓

陕南民间曲艺中的主要曲种之一。渔鼓当地人称为“渔杖筒”,个别地方称“竹琴”,称渔鼓的演唱形式为“打渔鼓筒”。


清末民初和20世纪50年代是渔鼓流行的兴盛时期。曲目丰富、艺人多、流传广。主要分布于镇巴县的盐场镇、观音镇、泾洋镇和青水乡。我省西乡、南郑、紫阳、汉阴县和四川万源、通江等地亦有流布。镇巴渔鼓的表演形式旧时是单人坐姿有说有唱,说唱结合,以唱为主。后来渔鼓搬上舞台后,其表演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;表演人数可多可少;表演姿势可坐、可立、可走,可舞;可领唱、对唱、齐唱,重唱,合唱甚至加伴唱说白和加其他乐器伴奏。其音乐多为五声宫调式和徵调式。表演内容以伦理道德、警世劝善等为主。其表演风格清丽委婉,古朴优雅,不受演出场地和观众多少的限制,很具观赏性。



相关信息 暂无相关信息

0条评论,有2465人参与。
文明上网,理性发言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立场。

相关评论

暂时还没有相关评论,赶紧抢沙发吧!

TOP